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2014-12-15
从最近格力董明珠的演讲来看,董的心里还是有点火气、有点不服气的。
小米12.66亿元入股美的,双方将就以下事宜进行深度的战略合作,包括但不限于:(1)智能家居产业链全面协同发展;(2)移动互联网电商业务全面合作;(3)智能家居生态链、移动互联网创新的共同投资,及其他经双方协商一致的战略合作事宜。
小米和美的的合作,给股民无尽的想象,值得期待。小米的新设计找到了可以协作落地的伙伴。
格力董明珠,其实真的目光短,心胸也不咋地。
去年打赌,雷军说赌1元,她要赌10亿的。
去年打赌的时候,如果董明珠有远见,有心胸,就应该借那个机会和雷军谈更多的合作。那就没有美的什么事了。
格力当老大当得霸气了,也就障目了,领导人昏头了。
现在,即便格力联合360老周,或者其他什么互联网的力量,也落下乘了。
当然未来竞争的路还很长。
—————————————————-
于小米和美的的合作,董明珠炮轰是两个骗子、小偷在一起了。对此,雷军回应称,“我今天看到董总在这个台上讲的,感觉董总好像认输了似的。但是,我想赌10亿人民币是董总提出跟我赌,我说赌一块钱,董总说,要赌赌十亿,还要请央视亿万观众作证。”

小米在做智能硬件的生态链,小米已经投资了25家创新的小公司,也希望更多的公司能跟小米合作。和美的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也是为了和美的一起打造智能家居的整个产业链,因为美的在消费电子领域非常强大,小米跟美的合作能够推进自己的智能家居的战略。
2014-11-21
文/牛角尖

社交媒体将延续已经取得的优势,继续成为移动互联网营销的主要阵地。
社交媒体培育下的新时期网民,具有个性化、选择变化快、要直接结果不要思考的特性。
某某文体的讲故事、煽动感情的营销方式将被淘汰。讲假故事更是直接落败。消费者已经火眼金睛。前一段那个身无分文走哪睡哪游全国的女子案例,一天后即被各媒体揭发,而事实上当天就已经被敏感的消费者识破。
新要点是:以消费者利益为本,直接告诉消费者能有什么好处,是便宜了、还是方便了、还是能提升逼格。就是找到能吸引用户的有意思的点。然后最快速、广泛地传播出去。
营销团队中技术人员的比例会增加,要确保创意的制作不被图形技术和编程技术所延误。传播内容图文比最少是5:5。视频化可以适量,但还不宜过多。图形技术和编程技术人员应该从一开始就参与策划。
营销策划的方向向两极发展,一个是将自家的产品简洁化,简洁到一句话、一副图就能说清楚。另一个是将这个简洁的融到复杂的社交网络中,融到复杂的随时变化的社会热点中—-快速反应。这里还有一个企业内部全员化营销的课题。
营销数据统计将面临大量造假,或者说效果缩水的考验。微信自媒体将会降价。从业者的朋友圈大多都会惨不忍睹。最先能透明营销数字(比如阅读率)的社交媒体会占上风,这个透明不单单是指文章后面那个阅读次数,是说平台要放开更多后面的数字。
第三方公司(公关代理等)将受到更多来自开放营销平台的冲击,转向服务更传统的行业。教育传统行业走向移动互联网,是它们利润的来源。有点掘墓者的感觉。
大公司之间的联合营销(联合忽悠)会来临,组合式奖励、奖品目的在于融合各自的消费群体。以前是自家的产品A给产品B带用户。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
2014-11-14

这两天,是个朋友就来告诉我,说一个手机免费上网的App都要去香港上市了,估值逾百亿港元13亿美金),一问,原来是WiFi万能钥匙。真心无法理解,在我看来,WIFI万能钥匙现在上市绝对是最愚蠢的举动。我敢说,如果现在WiFi万能钥匙上市了,不出3年,陈大年肯定肠子都要悔青。

说实话,我很难理解陈大年为什么做这个决定,现在上市属于低级错误。为什么这么说?有三个原因:

1、资本市场的常识,一个公司上市的最佳时机是在即将停止高速增长的时候,这个时候的获利是最大的。我听到的数据,万能钥匙一天还有100万的新增用户,在小米,百度,应用宝等各个市场的每日新增榜,都能排在前三,说明高速增长远未结束,现在上市傻不傻?

2、盈利空间远没有被挖掘出来。有媒体说这个公司一年盈利1亿现金,很牛。这就算牛了么?万能钥匙的月活2.3亿人,比阿里整个集团的移动用户都多。算算这笔账,如果基于这些人数做游戏,每年赚多少?别忘了陈大年是毋庸置疑的游戏专家,少算一些,一年做个十几亿的利润,估值还会是13亿美金么?

3、故事讲错了。前几天刚听说了一个新的融资案例,一个注册用户只有50万的在线答题公司,刚以6000万美金的估值融资成功。万能钥匙5亿用户估值·13亿美金,这是多么离谱的差异。是资本偏心么?其实不是,因为在线答题属于在线教育领域,很热。大家都把万能钥匙当工具在看。如果万能钥匙的故事被改改呢?假设他的故事变成平台,估值至少上50亿美金。如果故事变成lbs,估值说不定就到百亿了。

我一直不明白,一个在it行业里混了十多年,盛大下也已经有过四五家上市公司的人,怎么会做这么愚蠢的决定。难道是因为这人是个技术男?如果这次WiFi万能钥匙“贱卖”成功,不知道陈大年是该哭还是该笑,技术男怎么会懂资本市场的潜规则,借用一句话,“这本就不是你们的市场”。

2014-10-31

10月29日,来自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的一则消息备受关注:“扩大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消费,提升宽带速度,支持网购发展和农村电商配送。”此举被认为是对电商发展政策方向的支持,使得电商版块股价上涨。

一面是不断上涨的股价,另一方面,各大电商也没闲着,在双十一来临之际,纷纷摩拳擦掌:京东、淘宝、亚马逊、苏宁、当当等电商已经开始宣传造势,甚至不惜相互攻讦,甚至还传出了阿里抢注“双十一”商标的消息。传统零售企业银泰商业集团、天虹商场、宏图三胞、乐城超市等也发起了“莲荷行动”,组建实体店同行的联合组织,试图将电商节也变成自己的节日,进行联合大促销。此外,国美也提出了以“颠覆日”正式迎战电商双11;格力电商化破局首战“双11”等。在一片乱战中,又蕴含怎样的竞争格局?谁又会在今年的电商大战中拔得头筹呢?

双十一购物节的由来

双十一,指11月11日。因包含四个“1”,被称作光棍节。有不少年轻人(网民)会在这一天,以光棍节的名义组织聚会、聚餐、相亲等活动。在这一天,网上各个论坛、社区也很火爆。正是因为其广泛的认知度,这一天被电商看重,以光棍节当天全场五折,降价、秒杀、爆款等形式进行降价大促销。同样,也是由于其促销价格史无前例的低,受到网民空前热捧,被称成双十一网购狂欢节,这种购物形式也形成了定式。之后每年的这个时期,就演变成了电商大战。

围绕双十一的电商大战逐年升级,一开始还是血腥的价格战,后来逐渐演变成了营销战、公关战,而不再是单纯的拼价格比优惠。例如:前两年的双十一主要是以阿里的商品五折起、苏宁的线上线下同价、京东的物流配送为看点。在促销时间上,虽然还是双十一当天折扣最大,但前后几日或一周,各家的商品促销活动一直不断。同时公关上的PK也是渐次升级,那么这个被贴上购物节标签的光棍节发展到今天,其本质究竟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中国市场的消费者需求之多样化,可能是其他国家市场不能比拟的,在以购物为主题的双十一期间,各家电商都不再期望通过大而全来战胜对手,而是寻找自身优势与消费者痛点结合最好的方向,集中优势兵力突破。所以今天的双十一已经演变为围绕差异化而开展的综合实力竞争。下面就管中窥豹,选取几个侧面看看各家主打的差异化都有哪些。

今年双十一看点  主打差异化

今年双十一,是代表C2C的阿里巴巴和代表B2C的京东分别上市后的首次角力,注定竞争会更加激烈。而精细化的竞争已经是今年的主题。

以京东3C优势品类的IT数码为例,在今年的双十一促销中,京东参与促销的IT数码都有很大程度的消费升级:比如别人还在搞电脑、平板、数码相机老三样的时候,京东已经突破性地打出智能牌和游戏牌,用Jawbone、Misfit等潮流的智能产品以及雷神、Xbox、未来人类等各式游戏设备新品展现行业老大地位,甚至很多大牌厂商就在双十一期间在京东首发新品,并且首发就直降抢购,这种力度在其他电商平台是不可想象的。同时,借助智能可穿戴设备,京东将数码产品的第二重消费升级押宝在用户健康上面,其前瞻性也远远领先行业。在传统品类中,京东则祭出微软Suface3、联想Yuga3 pro、苹果iPad air2等台柱子新品,确保即使在促销期消费者从京东电脑数码平台购买的也都是最前沿的产品。这无形中为京东促销加码,试问都是降价谁不愿意买最新的产品呢?由此可以看出京东新消费主义的内涵,不再单纯强调低价,而是在低价的基础上给消费者更高品质的购物体验。再如天猫通过特斯拉、Costco入驻主打国标化、一号店则继续主打生鲜等,而苏宁也继续用O2O为主题,持续主打线上线下同价等,都是围绕各自的差异化优势在红海中寻找蓝海。

变化的原因:上帝们变了

早年的电商促销,会出现先把价格提高后再打狠折的现象,被眼睛雪亮的消费者揭露。但是随着“双十一”进入了第六个年头,消费者对一味求低价也已经麻木。从抢购便宜货,到只买需要的,从“量”的需求到“质”的需求,这是消费者成熟的标志。可以说,消费者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变得更加“聪明”了。所以,电商们也跟着上帝的脚步,将双十一促销从单纯价格战、营销战、公关战,发展到现在消费升级战,这也是电商行业发展趋于成熟的标志。“双十一”不仅要有低价更要有质量,要选质量好的商品,还要选质量好的商家、信誉高的平台。这是越来越多网购一族共同的心声。所以,是不是人造的节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要去满足臆想中的需求。

2014-09-30

国庆将至,走到街上看到的都是低价、优惠,网上也是各种促销,全民营销时代真是逃不掉促销的追杀。昨天正好看到了京东家电十一大促的页面,原本以为还是只有低价等字眼,但让我眼前一亮之处反倒是其服务保证,相信这同时也吸引了不少消费者的驻足和目光,使其在众多促销活动中脱颖而出,京东是如何做到的?其秘密又在哪里呢?

消息是这样的:根据中国家电网进行的“线上线下购买家电体验调查”初步结果显示,京东凭借快速的配送和业界最高标准的“30天价保”、“30天无理由退换货”和“180天只换不修”等多重售后保障体系,成为消费者满意度最高的电商。

同为网络营销专业人士,我看到这消息的第一感觉:京东家电牛逼呀,敢这么干,这绝对是“自虐”。不过也很佩服方案的设计:让用户找不出不在京东购买家电的理由,这就是这次京东家电服务法规的制定原则。

30天价格保护,让用户不用因为头天买了某家电,过几天发现了更便宜的而不舒服,并且还可以货到付款。30天无理由退换让消费者放心购物,等于有了最少三周的试用期。半年时间的只换不修服务,解决用户对换货的担心,担心换来的不是新产品。对于家电销售来说,这真的是极高的标准,可以说已经是电商行业的服务标杆了。

可以看出,京东“自虐式”的家电售后服务内容,其意义是建立家电电子商务市场的服务标准,继续引领家电网购的趋势。这个标准对已经占据网购家电市场份额58%的京东来说也不容易,对其他竞争者来说更难。

在国庆节这个家电购买的最佳时段,用最低价格、最优服务、做多品类的产品,抢夺国庆家电市场的绝对份额,京东家电的野心很不一般,其实这正是留住消费者的真心。在家电电子商务目前惨烈的竞争状态下,京东找到了一条正确的路径。

既然是标准的建立,就不是京东一家能够做到的,这个标准的施行过程中,也需要供货厂商相应地提高服务标准、减免地域差价、增加售后服务工作量,这需要京东与上下游厂商高度配合,进而也考验了其对产业链的整合能力。但是从市场规律来说,供货厂商也许会在产品上继续变花样,会将原本供应专项市场的产品,转到别的渠道去卖,长期以来,多条腿走路已成厂商渠道布局的必然。然而,随着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电商渠道的崛起,厂商们后续也会逐渐将渠道重心转向线上,此次京东十一大促无疑为厂商们的这种转变吃了定心丸。

所以,往长远来看,怎么平衡消费者、厂商、自身的利益关系,才是京东家电要不断解决的问题。而且这个平衡是动态的,会随着消费者的需求、新技术的应用、原材料以及能源的匹配等,而不断变化的。要掌握好这个平衡并持续发展,需要京东、厂商、以及市场多方合力来共同努力。

2014-09-04

文/牛角尖

盛大游戏完成私有化财团重组,陈天桥再次被媒体聚焦。他曾经的中国互联网最年轻富豪身份,以及近年来的一切所做所为,也必将会再次引起各种解读。

撤出游戏团战

网络游戏,曾经是拯救中国互联网的一场重大战役,而这场战役的先锋就是盛大游戏,就是陈天桥率领着盛大游戏,愣是为中国互联网的生存、成长,杀出一条示范之路—-签约大型游戏、渠道分销点卡、各方利益分成,以及后来的游戏免费、投资游戏开发者等等。

2014,盛大游戏还在战场上,不过指挥者陈天桥已经看轻了这份财富和荣耀,他引入了其他生力军、变卖辎重、留下部分后军,撤出了第一线战场。从互联网格局来看,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使得盛大游戏于PC互联网时代构筑的游戏平台优势不在。如果投入全部力量,盛大游戏这一战也会比较吃力。

但显然陈天桥觉得投入全部身家性命不值得了,转战其他领域,比如投资、地产、文化等等,也许更好。目前的局势也基本显示他就是这么去准备的。私有化盛大网络和盛大游戏之后,陈天桥手握大几十亿美金,保持轻盈灵动的再出击形态,远比被股东、被员工裹挟着,不得不去做些什么,要好得多。

陈天桥一直是一个只愿自己掌控一切,不愿被胁迫的人。也是早早就了解资本力量、并在资本市场长袖善舞的人。如果说早年证券公司的经历仅仅是启蒙,那么创办盛大网络后的借钱引入游戏、融资上市、率先退市,都足以证明他在资本市场的精明核能力。

互联网企业家和传统企业家不一样,不会守着冰箱、空调做一辈子。他们更了解资本的力量,大多都对其他公司或者业务有投资。但通过上市、退市,把自有资本效益最大化的第一人,当属陈天桥。其他很多人的账面财富也许远远超过陈天桥,但是说到对自己资产的自由把控,陈的做法很绝。

运营没有训练出接班团队

从盛大这些年的起起伏伏来看,陈天桥一直没有训练出适合大规模作战的团队,许是应了“人至察则无徒”这句古语。不善于妥协的陈天桥,和大名鼎鼎的唐骏都闹掰了。早期一起创业的一些高管也先后离去。初期为了资本积累,陈天桥不得不做一些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这些不喜欢的事情,甚至就包括网络游戏这个业态。这个业,是行业的业,也是佛语中的业。

陈天桥有很好的大局观,从盛大遍历的产品上,可以看出很多当时领先的闪光点,比如当年的盒子、比如收购传奇开发商、比如对新浪股票的收购、比如对边锋游戏的一买一卖、比如投资盛大文学、比如盛大有你将社交和支付的捆绑(现在被微信抄去了)。当然,这些事有的成了有的没成,不过如果仅是投资,不是实际运营,效果可能会更好。

从投资的角度看,网游已经不是能获得20倍以上回报的产业了,但是盛大投的一些项目倒纷纷超过20倍、50倍,甚至还有盛大文学这样几百倍。陈天桥现在已经不适合再领军前线开创疆域了,领一个几十人的团队,做一个好的投资人,做一个对新一代创业者的辅导人,估计就是他的新选择。

2014-08-07

“就在周一,去哪儿网无线端的国内机票当日出票量超过了10万;就在上周六,去哪儿网无线客户端当日酒店订单超过了10万!”

去哪儿网无线事业部总经理谌振宇说:“这是一个新的里程碑,以后我们的数据要以10万计,去年年底我们机票还是6万的量,而酒店订单在3万左右。感谢我们的机票、酒店线上和支持中心的所有同事。”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6月,在网上预订过机票、酒店、火车票或旅行行程的网民规模达到1.90亿,较2013年底增长883万人,半年度增长率为4.9%。值得注意的是,网上预订旅行行程的网民规模增长迅速,半年度增长1257万人,涨幅32.4%。与此同时,手机预订机票、酒店、火车票或旅行行程用户规模达到7537万,较2013年12月增长2980万人,半年度增长率为65.4%,我国网民使用手机在线旅行预订的比例由9.1%提升至14.3%。

雷军说过:“人是不能推着石头往山上走的,这样会很累,而且会被山上随时滚落的石头给打下去。要做的是,先爬到山顶,随便踢块石头下去。”这一段感悟,后来演化成了一句更为著名的“雷军语录”——“站在台风口,猪也能飞起来”。

去哪儿网无线事业部取得今天的成绩不是偶然的。早在四年前,去哪儿网CEO庄辰超就找来了谌振宇,特意成立了去哪儿网无线事业部。经过4年的不懈努力,去哪儿无线事业部早已站到了在线旅游行业、移动互联网的山顶。

现在,去哪儿网无线客户端上最大的两块收入—-机票和酒店,日订单量双双超十万,确实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进展。是绝对的行业领先水平。在祝贺机酒业务双破十万的邮件里,谌振宇说出了他的希望:“我们希望一个“去哪儿旅行”就能做到让每个旅行的人聪明出行,让每个旅行的人都装上我们的APP!我们才开始!工作中坚持用户的价值第一,仔细分析每一个数据,看懂数据后面的问题,拿出计划,拼命执行,保持去哪儿一直的工作作风,我们离希望会越来越近!”。

2014-07-18

王健林放言再投50亿(首期)做万达电商,这是自2012年初万达做电商起的又一标度。同时万达电商又换了一茬CEO\CTO\COO。

万达做电商没什么做不起来的,有资金、有用户、有品牌。急于盈利可能是最大障碍。另外,万达电商一定不要去学已经成功的那几个,万达电商应该以O2O为主,服务为主,走自己的路。

万达地产是成功的,但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住上万达的房子。万达电商的O2O服务也一样,先不要试图服务全体市民,可依托万达地产先开展周边服务。

网上有个帖子说万达的职工食堂,取材都是万达基地的绿色果蔬。把这一部分在保证品质的情况下扩大服务范围,就是成功的第一步。需要达到的效果就是,万达产品可靠放心。

即使在大型超市里,面对价格高昂的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消费者依然不能确定是否百分百可以放心。这是目前中国的特殊环境。万达要做的就是建立一套可行的检测体系,用万达的品牌去做背书,保证货真价实。相应的建立供货检查、处罚、对消费者的保证和赔偿等体系。

这样的食品范围,肯定不是愿意做几站公交去买便宜菜的大妈们会选择的。但是一定是80后小家庭、90后们愿意选择去购买的。品质安全、服务方便、出了问题有解决的地方。价格因素并不那么重要了。万达特供,也许就是一个稀缺资源了。想要进入万达特供的产品目录,也就不那么容易。而且,特供一定是稀缺的,不能满足百分之百的。就像丁磊养的猪,不容易吃到啊。

万达特供要每次进货都检查,要防止内部腐败。能做到万达特供食品,比安监局标注的还放心,就成功了。你的检测项目要比安监局多,稀有金属、水源、配料、辅料等等都要查。

要做万达电商,就要奔着几十年的目标去做,就是要奔着最好的品质、最好的服务去做。不要像其他那几个先便宜拉人气,然后上市套现。你王健林有房产、有金融等其他来钱快的产品,就踏踏实实为百姓服务一回吧。

当然,这个最底层的食品保障体系是很难做的,可是国家不为也是企业的机会。要达成像法国、日本那样的从农牧生产到供货的全渠道合理安排、监测,既不伤农又满足供需,就不仅仅是电商那么简单了。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

如果王健林又做了一个京东或淘宝,也无可厚非,那也叫电商。就像街边店多了去了,你一定要进去么?

2014-06-26

文/牛角尖

搜狐起诉今日头条,要求赔偿1100万。于是,我就在想,搜狐得了这1100万,应该怎么花出去。

首先想的是,时至今日还有人想向阅读者收费。还抱着订杂志、订报纸时代的心态。那时候是信息不足,现在信息过剩了,应该反过来,给阅读新闻者奖励。

今天正好在译言看见一篇文章,讲一个散文家谈阅读:

“在最近发表于《旗帜周刊》上的文章里,爱泼斯坦写到了自己要停订《纽约时报》的原因:“找个引人发笑的东西也罢,发现个精练的措辞也好,要不是有让人惊讶一下的东西也成呀,这些,《纽约时报》的专栏也好,社论也罢,一个都看不到。”

现在信息如洪流,铺天盖地而来,你如何应对?散文家约瑟夫·爱泼斯坦对几家最有名的媒体没有太大好感。他说:“媒体的大餐面前,我就是个素食者”。但新闻瞬息万变,你不看,那这些时间用来做什么呢——人类的神奇发明里有种叫书的东西。

罗胖把自己读过的书,介绍给了一些假装爱读书又不知到该读什么书的人,就赚了钱。

所以,用这么一招如何?安装搜狐手机新闻客户端,并且每天都打开看新闻的,能持续一个月的,搜狐手机新闻客户端将发奖金。每天发九毛九。先把这打官司的1100万发完再说。

会不会形成像打车软件那样的补贴大战呢?很有可能的。因为精准的商业广告会因付费而来。运作方要做的只是找到一个平衡。

阅读体验和广告的平衡,给阅读者发钱和自己赚钱的平衡。

老早的时候就有听广告免费给手机。看新闻挣钱并不新奇。

并不是新闻不值钱了,而是谁给我钱,我就用谁家的新闻APP看新闻。

再加一句,现在的垃圾书太多了,要选出一本好书来真的挺费事,罗胖还是有价值的。新闻客户端要像罗胖一样有价值,不能堆积新闻,要尽量删减新闻。

2014-06-20

文/程天宇

今天人民日报再次针对互联网思维发文,详见《人民日报:互联网思维并非万能钥匙》。

咱俩思维不一样

年初的时候(1月3日),我在微博上写过一个段子:互联网思维就是一两个互联网老板说的话被三五个培训师放大到几十个自媒体发了上百个链接被上千人转载供数万人学习。

写这个段子的时候,就是觉得有人在借互联网思维赚培训的钱,结果还没教对人家。所以今天就凑个热闹,再说说互联网思维。

先看思维的定义:思维—-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

互联网思维,可以理解为是互联网从业者,按照互联网的发展规律、演进过程,对现实业务、产品设计、市场营销、人员招聘管理等方面的思考结果和经验总结。

其实很好理解,就像医生的思维,和普通人的思维不一样。任何行业都有某行业的思维。只不过最近几年,互联网发展的很好,并开始触及传统行业的固有利益,再经过宣传放大,使得互联网思维大行其道了。

互联网思维本就是客观存在的,并且被众多成功上市的互联网公司所证明,能高效(相比传统行业)解决问题,是能赚钱、赚大钱的思维模式所指导的行为方法。因为具体到行业和企业的不同,所以不能完全照搬方法,但是传统企业可以学习互联网思维,用互联网思维去想出解决自身行业(企业)问题的办法。这是最一开始互联网思维这句话得以流传的原因。

后来互联网思维为什么被炒烂了呢。因为在传递互联网思维的过程中,也许是培训教师的原因,也许是学习者本身的原因,都奔着急功近利去了。觉得好像学会互联网营销(互联网思维的一部分),就能解决问题似的。都去关注饥饿营销带来的(轰动)表象了,人家加班加点设计产品软硬件的事(也是互联网思维的一部分),自然忽略了,不学了。

另外,互联网思维,也在不断变化中。比如2000年的互联网思维之一,是要解决电子商务中的支付问题,那时候银行卡还不能直接在网上支付呢。2014年的互联网思维之一,是要取代银行了。所以学习互联网的,不能学僵化了。

思维方式的转变,是挺难的。但最先学会并应用熟练就能解决问题。举个简单的例子,早年间吃饭都是吃完才结账的;洋快餐带来的新思维模式就是先付账,然后才给你吃。前一个思维是要满足顾客,后一个思维是要保证不跑单。各有各的好处和适应性。不切实际照搬者必死。

关于互联网思维较详细解释的,去找今年2月14日第一财经日报《周鸿祎:互联网思维不是“万能药”》看看。比人民日报这篇写得好多了。

还有,纷纷攘攘的创新,其实里面包含了很多互联网思维。但是如果一个创新里面包含的只有营销惑众的互联网思维,其他生产制造及服务都不互联网思维,那是假创新。

简单总结一下,要学互联网思维,要学全套,学偏门了误人误己。究其根本,是互联网从业者,根据全球互联网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和国企、国管部门,完全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如果你是国企,你无论如何也是学不会互联网思维的,就别费那劲了。更多的,就不说了。